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会 >> 校友风采 >> 正文

【理工人】追求卓越,臻于至善——记2023年“宝钢优秀学生奖”获得者昝君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2-25 [来源]: [浏览次数]:

昝君,男,汉族,安徽安庆人,201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机电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2023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获得者,主要从事生物材料增材制造研究。发表SCI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校先进学生党员、校十佳学术之星、五好博士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志存高远,勇攀科研高峰

“损伤与修复、缺失与再生”一直是人类追求和不断探索的世界性难题。人们渴望缺损治疗能从简单的器械固定发展到有生命的组织重建。昝君的研究方向是生物材料增材制造研究,面对组织再生修复中精细结构制备难、生物力学适配差共性挑战,他不畏挑战、努力攻关,提出了再生型人工组织的激光增材制造新思路,建立了“装备研发-结构设计-性能评价”全流程理论/技术体系,实现了个性化组织修复的创新突破。昝君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TOP期刊7篇,JCR一区1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6篇、热点论文1次,IF>6.0以上论文10篇,2篇被期刊微信公众号报道。被引用367次,被多国院士正面评价为“极好的案例(An excellent example)”“必不可少的措施(essential)”。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学会如何找到问题本质。“刚开始博士阶段学习时,生物增材制造团队面临着开发高性能再生植入物研制的重大任务。任务初期,昝君花费近2个月时间,进行了50多次激光增材制造工艺参数优化,虽然成型件性能有所提高,但始终没能满足医用器械的要求。工艺上不能实现,就要从材料本身出发,通过阅读超百篇文献后发现形状不规则的高分子粉体会因流动性差导致铺粉打印不均一,而粉体粒径过小/过大会导致过烧/欠烧现象,从而降低成型件的成型质量(致密度、孔隙率等)。找到核心问题后仅用不到两个月就研制出项目所需的高性能再生植入物,基于对实验过程细节的把控,一步步将10g样品放大至5kg,满足医用器械需求。”通过学习,昝君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术成果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以致用,服务区域发展

再生型人工组织的开发与研制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昝君深知“基础研究是围绕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目的进行”的道理,他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研究基础,以结构功能适配型人工组织的增材制造研究为破局点,在实验室进行了80余次植入物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优化,形成国家发明专利4项,最终所研制的再生椎间融合器经大博医疗公司(国内骨科创伤类排名第一企业)和北京纳通公司检测后表明完全符合医用植入体力学性能的要求,同时接到大博医疗公司委托加工的订单。他负责的“仿生人工骨项目”获赣州市优秀创新创业荣誉称号,受到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徐乐江与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的高度肯定,被中国新闻网、江西日报等媒体报道。

科研项目成果需要团队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攻克科研难题。通过交流和合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意见能少走弯路。在准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期间,昝君作为项目负责人日以继夜的准备材料,项目PPT修改了近百次,但是在决赛前一个星期PPT思路仍不完善。“随后,我请教了导师并吸纳了团队成员意见,在团队紧密合作下,最终完善了答辩PPT并获国家银奖,创下了当时学校最好成绩。”此外,昝君还先后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获奖10余项。

不忘初心,践行党员使命

昝君作为校党代会学生代表和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支部委员,他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筑牢“听党话、跟党走”思想根基。他主讲党课、理论学习20余次,带领支部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理论,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除理论学习之外,他不仅组织全体党员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旧址,还推动了学校支部与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激发学生党组织活力、做好事办实事。

“追求卓越,不愿平凡,获奖是对当下科研工作的肯定与激励,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稳步向前,将基础研究转化成产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服务社会需求。”这是他的心声,是那一步步走到今天,对自己说过无数次的话语。

(文、图/机电工程学院  编辑/叶枫)